共享单车年骑行量达到9.5亿人次!北京,自行车回归城市

近年来,北京市以“慢行优先、公交优先、绿色优先”交通发展理念为指引,从“以车为本”向“以人为本”转变,大力倡导和推进慢行系统发展。编制出台《慢行系统规划2020-2035年》《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》等十余项规划、标准和规范,推进行业标准化、规范化发展;建成全国第一条自行车通勤专用路,并有序推进东拓、南展工程,日均骑行量4500-5000辆次,有效提升回龙观至上地通勤出行效率;实施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,完成二环辅路慢行系统改造、通行效率提升25%,建成CBD西北区、石景山保险产业园等一批示范街区,慢行系统逐步连片成网,出行环境得到明显改善;推进慢行系统与轨道融合,完成51个重点轨道车站224处共享单车电子围栏建设。不断打造景美路畅的慢行出行环境,鼓励和支持市民更多采用“步行+自行车骑行” 方式出行,调查数据显示,北京市民慢行出行意愿持续提升,自行车年骑行量由2017年的0.5亿次(公共自行车)提升至2021年的9.5亿次(共享单车),自行车出行已回归城市,方便了市民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通勤出行。

从“以车为本”向“以人为本”转变

明确慢行系统未来发展定位

近年来,北京市提出了“慢行优先、公交优先、绿色优先”的交通发展理念,全市上下统一思想,统筹协调,相互协作,形成合力,从“以车为本”转变为“以人为本”,大力倡导和推进慢行系统发展。编制《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(2020-2035年)》,《北京市“十四五”时期慢行交通品质提升规划》等一系列规划文件,明确慢行系统未来发展定位。

制定《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》、《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交通组织设计指南》、《北京市自行车道彩铺优化设计导则》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及技术细则,突显了步行和自行车优先的街道空间分配原则,首次提出压减机动车道宽度用于拓宽自行车道和步道、注重路口慢行优先、设置自行车优先标识等系列技术措施,推进全市慢行系统治理标准化、规范化。

以出行效果为工作导向

构建慢行交通服务评价考核体系

从2020年开始,交通部门立足北京市当前慢行交通发展现状水平,借鉴哥本哈根、伦敦等国际城市先进经验,构建以出行效果为导向的慢行交通服务评价考核体系。首次形成城六区、通州区、经济技术开发区慢行交通空间数据信息,并在此基础上,以评促改,连续三年研究和制定《慢行系统品质提升工作方案》,在各部门及属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,2020、2021年制定并按目标推进项目43项,慢行系统建设形成良性工作闭环。

2021年评价结果显示,核心区、石景山区和城市副中心非机动车宽度达标率均超过80%,其中核心区宽度达标率最高,为83%。同时,近年来,随着设施治理和秩序管理的不断提升,设施占用步道及机动车侵入自行车道的违法现象不断改善,2021年设施占用步道率较2020年降低10.5%,自行车道违停侵入率较2020年降低47%,安全、友好的自行车出行环境逐渐形成。

全力推进慢行系统品质提升

打造景美路畅的出行环境

近年来,市级有关部门及属地政府全力推进慢行系统品质提升工作,打造景美路畅的慢行环境。调查显示,2021年底84.1%的市民认为慢行整治效果较好。

突出重点,大力推进慢行交通示范路建设。2019年建成全国第一条自行车通勤专用路,开通三年来,自行车专用路日均骑行量4000至5000人次,累计减碳超1500吨;2020年实施自行车专用路西延工程,首次在路口增设非机动车左转标识及专用信号配时,2022年将开工建设自行车专用路东拓、南展工程,届时将彻底激活自行车专用路辐射带动作用,构建一条全新的绿色通勤走廊。完成二环辅路慢行系统优化改造工程,确保非机动车道宽达3米以上,打造“健步悦骑”的高品质慢行廊道,通行效率提升25%,早晚高峰骑行流量和通行速度分别提升8%和5%;市区联动,齐抓共治,在保护老街风貌、改善公共空间环境的同时,通过实施交通组织优化、道路林荫化改造等措施,完成东单南北大街延长线、平安大街等慢行系统品质提升工作,整条道路实现慢行优先、骑行顺畅、步行有道。

慢行系统示范区各有特色,遍布全市。通过加大科技管控,严控违章停车,打通断头道路、完善区域路网,试点“入栏结算”,规范停放秩序,实施“多杆合一”,净化步道空间,建设街角口袋公园,营造休憩空间等多项综合措施,强化区域慢行环境综合治理,打造一批慢行系统示范区。如:朝阳CBD商务中心区聚焦高端商务出行特征,改造慢行系统27公里,新增过街安全岛25处,新增绿地6000余平方米和“口袋公园”6处,打造秩序井然、慢行优先示范区;东城区王府井结合老城街巷胡同,甘雨胡同等9条胡同实现30公里限速,率先建成交通安宁步行友好街区,深化停车治理改革,挖掘错时共享资源,15处地下停车场、3000余个停车位实现智慧引导;石景山保险产业区通过滨水绿道、园林步道、园区便道和空中廊道“四道融合”,打造最美慢行系统示范区,规划建成4座慢行跨河桥,1.5公里全封闭儿童平衡车赛道、3公里夜间慢跑路线,促进人居环境和生态景观的双提升。

“小动作大效果”,持续提升慢行出行品质。为保证自行车出行顺畅,2021年以来,全市累计设置自行车路口一次左转共74处,明确机动车、非机动车、行人交通流线和通行权限,路口通行秩序得到明显改善;完成望京、三里屯、广渠路、双桥等四个典型路口整治,其中望京西路与阜通西大街路口由原来的8000平米缩小至3000平方米,路口面积缩小约60%,行人过街距离缩短约25%,路口机动车通行能力提高约10.6%,机动车排队长度减少约26.1%。为保证步行通行空间通行顺畅,2021年以来,累计加装树池盖板8985个,清理占道设施912处,步道通行空间更加顺畅。

同时,2020、2021年累计推出7条主题突出、特色鲜明、文化味浓厚的漫步北京骑行线路,推动绿色低碳出行新风尚。

市民慢行出行意愿持续提升

共享单车年骑行量达9.5亿人次

2021年,中心城区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创近10年来新高,达到47.8%,比2017年提升了6.9%,市民慢行出行意愿持续提升。在新街口外大街、天坛东路等51条道路,早高峰骑行量每小时超过3000辆次,自行车出行已回归城市,方便了市民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通勤出行。

互联网租赁自行车(共享单车)2016年进入北京后,在接驳公共交通“最后一公里”、倡导市民绿色出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。目前,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由鼎盛时期的16家减少至美团、哈啰、青桔3家,运营车辆数由235万辆调控至95万辆左右,运营车辆合规率、动态接入率均在95%以上,初步形成中心城区1个运营区、郊区N个运营区的“1+N”格局,车辆运营区域由五环内逐渐扩大至所有行政区均有覆盖。2021年,全市共享单车年骑行量达9.5亿人次,单日最高骑行量突破471万人次。

为不断规范互联网自行车行业发展,市交通委建立了纵向“市级统筹、区级监管、企业主责”、横向“协同监管、行业自律、共管共治”的监管体系,以“优供、控需、强治”为原则,将建章立制、从严执法、文明引导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,多措并举推动行业健康发展。截至目前,已施划共享单车停放区超2.6万处,核心区公示了16个禁停区域,并且所有停放区、禁停区、入栏管理区坐标推送至企业客户端,引导市民有序停放。

来源:北京交通订阅号

编辑:王琼

流程编辑:郭丹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